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黄帝祭祀研究

[上一记录]  

主要参考文献

何炳武主编

    
  (一)著作
  [1]《周易》。阮元校刻《十三经注疏》本。中华书局,1980年。
  [2]《周礼》。阮元校刻《十三经注疏》本。中华书局,1980年。
  [3]《礼记》。阮元校刻《十三经注疏》本。中华书局,1980年。
  [4]《左传》。阮元校刻《十三经注疏》本。中华书局,1980年。
  [5]《公羊传》。阮元校刻《十三经注疏》本。中华书局,1980年。
  [6]《穀梁传》。阮元校刻《十三经注疏》本。中华书局,1980年。
  [7]《论语》。阮元校刻《十三经注疏》本。中华书局,1980年,
  [8]《孝经》。阮元校刻《十三经注疏》本。中华书局,1980年。
  [9]《孟子》。阮元校刻《十三经注疏》本。中华书局,1980年。
  [10]《大戴礼记》。王聘珍《大戴礼记解诂》本。中华书局,1983年。
  [11]《韩诗外传》。许维遹《韩诗外传集释》本。中华书局,1980年。
  [12]《史记》。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,中华书局,1959年。
  [13]《汉书》。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。
  [14]《后汉书》。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。
  [15]《晋书》。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。
  [16]《宋书》。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。
  [17]《魏书》。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。
  [18]《南齐书》。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。
  [19]《隋书》。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。
  [20]《旧唐书》。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。
  [21]《宋史》。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。
  [22]《元史》。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。
  [23]《明史》。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。
  [24]上海师大古籍整理组校点:《国语》。上海古籍出版社,1978年。
  [25]《战国策》。上海古籍出版社,1978年。
  [26]《山海经》。袁珂校译《山海经校译》本。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5年。
  [27]《水经注》。陈桥驿《水经注疏》本。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0年。
  [28]《通典》。中华书局,1988年。
  [29]《通志》。中华书局,1987年。
  [30]《文献通考》。中华书局,1972年。
  [31]《清朝续文献通考》。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。
  [32]《商君书》。蒋礼鸿撰《商君书锥指》本。中华书局,1986年。
  [33]《管子》。黎翔凤撰、梁运华整理《管子校注》本。中华书局,2004年。
  [34]《庄子》。(清)郭庆藩撰,王孝鱼点校《庄子集释》本。中华书局,2004年。
  [35]《荀子》。(清)王先谦撰,沈啸寰、王星贤点校《荀子集解》本。中华书局,2004年。
  [36]《吕氏春秋》。张双棣、张万彬等《吕氏春秋译注》本。
  [37]《淮南子》。何宁撰《淮南子集释》本。中华书局,2004年。
  [38]《白虎通义》。(清)陈立撰,吴则虞点校《白虎通疏证》本。中华书局,1997年。
  [39]《太平御览》。中华书局,1960年。
  [40]于右任:《黄帝功德纪》,南京仿古印书局,1935年。
  [41]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、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:《西安半坡》,文物出版社,1963年。
  [42]章太炎:《章太炎政论选集》上册,中华书局,1977年。
  [43]王国维:《王国维遗书》。上海古籍书店,1983年。
  [44]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:《宝鸡北首岭》,文物出版社,1983年。
  [45]青海省文物处考古队、中国科学院考古所:《青海柳湾》,文物出版社,1985年。
  [46]王献唐:《炎黄氏族文化考》,齐鲁书社,1985。
  [47]夏鼐:《中国文明的起源》,文物出版社,1986年。
  [48]陈梦家:《殷墟卜辞综述》,中华书局,1988年。
  [49]顾洪编:《顾颉刚读书笔记》第十卷,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,1990年。
  [50]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三卷,人民出版社,1991年。
  [51]林惠祥:《文化人类学》,商务印书馆,1991年。
  [52]杨向奎:《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》,人民出版社,1992年。
  [53]陈嘉庚:《南侨回忆录》,陈嘉庚国际学会,1993年。
  [54]许顺湛:《黄河文明的曙光》,中州古籍出版社,1993年。
  [55]《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》,学苑出版社,1993年。
  [56]王震中:《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》,陕西人民出版社,1994年。
  [57]吕思勉:《中国民族史》,东方出版社,1996。
  [58]李学勤主编:《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》,云南人民出版社,1997年。
  [59]何炳武、姚敏杰编注:《历代咏黄陵诗选》,西北大学出版社,1998年。 
  [60]李富强:《人类学视野中的壮族传统文化》,广西人民出版社,1999年。
  [61]马戎,周星:《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9年。
  [62]周伟洲:《边疆民族历史与文物考论》,黑龙江教育出版社,2000年。
  [63]方光华:《俎豆馨香——中国祭祀礼俗探索》,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,2000年。
  [64]邹衡:《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》,科学出版社,2001年。
  [65]徐旭生:《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》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3年。
  [66]吴锐:《中国思想的起源》,山东教育出版社,2003年。
  [67]张步天:《山海经概话》,天马图书有限公司,2003年。
  [68]朱学渊:《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》,中华书局,2004年。
  [69]何炳武、刘宝才主编:《黄帝陵志》,陕西人民出版社,2005年。
  [70]朱乃成:《中国文明起源研究》,福建人民出版社,2006年。
  [71]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:《中共党史参考资料》,人民出版社,1980年。 
  [72][法]拉法格:《宗教和资本》,三联书店,1963年。
  [73](德)马克思:《摩尔根<古代社会>一书摘要》,人民出版社,1965年。
  [74](德)恩格斯:《家庭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》,《马克斯恩格斯选集》第四卷,人民出版社,1972年。
  [75][法]列维一布留尔:《原始思维》,丁由译,商务印书馆,1985年。
  [76][美]摩尔根:《古代社会》(上),杨东莼、马雍、马巨译,商务印书馆,1983年。
  [77][奥地利]弗洛伊德:《图腾与禁忌》,杨庸一译,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,1986年。
  [78][美]罗伯特·路威:《文明与野蛮》,吕叔湘译,三联书店,1987年。
  [79][法]托克维尔:《论美国的民主》(下),董果良译,商务印书馆,1991年。
  [80][英]汤因比:《历史研究》上,上海人民出版社,1997年。
  [81][英]弗雷泽:《金枝》,徐育新、汪培基、张泽石译,大众文艺出版社,1998年。
  [82][德]黑格尔:《历史哲学》,王造时译,上海书店出版社,1999年。
  [83][英]布鲁斯·林肯:《死亡、战争与献祭》,晏可佳译、龚方震校,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2年。
  [84][日]滋贺秀三:《中国家族法原理》,张建国、李力译,法律出版社,2003年。
  [85][英]托马斯·卡莱尔:《论英雄、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》,
  周祖达译,商务印书馆,2005年。
  [86][英]爱德华·泰勒:《原始文化》,连树声译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5年。
  (二)出土文献
  [1]《马王堆汉墓帛书》,文物出版社,1974年。
  [2]《银雀山汉墓竹简》,文物出版社,1976年。
  (三)论文
  [1]刘师培:《黄帝纪元论》,《国民日日报汇编》第一集,上海东大图书译印局,1904年。
  [2]徐旭生:《<山海经>的地理意义》,《地理知识》,1955年,第8期。
  [3]《少数民族文字的进一步发展》,《光明日报》,1955年12月16日。
  [4]甘肃省博物馆:《武威黄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》,《考古学报》,1960年,第2期。
  [5]李孝定:《从几种史前和有史早期陶文的观察蠡测中国文字的起源》,新加坡《南洋大学学报》,1969年,第3期。
  [6]郭沫若:《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》,《考古》,1972年,第1期。
  [7]于省吾:《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》,《文物》,1973年,第2期。
  [8]韩康信等:《陕西庙底沟二期文化墓葬人骨的研究》,《考古学报》,1979年,第2期。
  [9]李孝定:《史前陶文和汉字起源问题》,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》第五十本,1979年。
  [10] 王志俊:《关中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》,《考古与文物》,1980年,第3期。
  [11]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、山西临汾地区文化局:《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简报》,《考古》,1980年,第1期。
  [12] 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:《中国早期铜器的初步研究》,《考古学报》,1981年,第3期。
  [13] 张光裕:《从新出土材料重新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》,《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》第十二卷,香港中文大学,1981年。
  [14] 甘肃省博物馆等:《一九八○年大地湾一期物化遗存发掘简报》,《考古与文物》,1982年,第2期。
  [15]《1978—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》,《考古》,1983年,第1期。
  [16] 高炜,高天麟,张岱海:《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》,《考古》,1983年,第6期。
  [17]林金水:《儒教不是宗教——试论利玛窦对儒教的看法》,《福建师大学报》,1983年,第3期。
  [18] 石兴邦:《从考古学文化探讨我国私有制和国家起源问题》,《史前研究》,创刊号,1983年。
  [19]李学勤: 《中国和古埃及文字的起源》,《文史知识》,1984年,第5期。
  [20] 高广仁,邵望平:《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——海岱历史文化区》,《史前研究》,1984年,第1期。
  [21] 宜昌博物馆:《宜昌县杨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》,《江汉考古》,1984年,第4期。
  [22] 严文明:《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》,《史前研究》,1984年,第1期。
  [23] 王震中:《略论“中原历史文化”的统一性与多样性》,《史前研究》,1984年,第2期。
  [24] 王震中:《略论“中原龙山文化”的统一性与多样性》,《史前研究》,1984年,第3期。    
  [25]韩康信等:《古代中国人种成分研究》,《考古学报》,1984年,第2期。
  [26] 李仰松:《从考古学文化探讨我国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——纪年摩尔根逝世一百周年》,《考古》,1984年,第5期。
  [27]严文明:《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回顾与前瞻》,《文物》,1985年,第3期。
  [28] 田昌五:《仰韶文化社会性质和中国文明起源若干问题》,《论仰韶文化——纪年仰韶村遗址发现六十五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》,《中原文物》,
  1986年特刊。
  [29] 濮阳市文管会:《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》,《文物》,1988年,第3期。
  [30] 李近春:《浅谈纳西族史诗<创世纪>》,《民族学研究》第六辑,1985年。
  [31] 西藏自治区文管会:《西藏考古工作的回顾》,《文物》,1985年,第9期。
  [32] 李京华:《关于中原地区早期冶铜技术及相关问题的几点看法》,《文物》,1985年,第12期。
  [33]童恩正:《西藏考古总述》,《文物》,1985年,第9期。
  [34]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:《甘肃秦安大地湾901号房址发掘简报》,《文物》,1986年,第2期。
  [35] 唐云明,孟繁峰:《河北仰韶文化的发现和研究》,《中原文物》,1986年特刊。
  [36]徐中舒,唐嘉弘:《<山海经>和黄帝》,《山海经新探》,1986年。
  [37]苏秉琦:《华人·龙的传人·中国人——考古寻根记》,《中国建设》,1987年,第9期。
  [38]《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简报》,《考古学报》,1987年,第3期。
  [39]李晓东,黄晓芬:《从<日书>看秦人鬼神观及秦文化特征》,《历史研究》,1987年,第4期。
  [40] 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队:《1988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》,《考古》,1989年,第12期。
  [41] 徐大立:《蚌埠双墩新石器遗址陶器刻划符号初论》,《文物研究》,总第五辑,黄山书社,1989年。
  [42]苏秉琦:《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纪要》,《考古》,1992年,第6期。
  [43]林继富:《藏族天梯神话发微》,《西藏研究》,1992年,第1期。
  [44]潘其峰:《中国人的祖先》上,《文物天地》,1993年,第3期。
  [45]曹淑琴、殷玮璋:《天黾铜器群初探》,《中国考古学论丛》,科学出版社,1993年。
  [46]王蕴智:《史前陶器符号的发现与汉字起源的探索》,《华夏考古》,1994年,第3期。
  [47]许顺湛:《郑州西山发现黄帝时代故城》,《中国文物报》,1995年9月10日。
  [48]《新石器时代考古重大发现——郑州西山仰韶时代晚期遗址面世》,《中国文物报》,1995年9月10日。
  [49] 江泽民:《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》 (1993年11月7日),《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》上册,人民出版社,1996年。
  [50]刘武:《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》,《人类学学报》,1997年,第1期。
  [51]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:《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》,《文物》,1999年,第7期。
  [52]许顺湛:《中国历史上有个五帝时代》,《中原文物》,1999年,第2期。
  [53]《黄陵县发现唐代轩辕庙遗址》,《陕西日报》,1999年12月12日。
  [54]王鸿良:《到底谁是中国人的远祖》,《北京日报》,2001年3月27日。
  [55]梁星彭,严志斌:《陶寺城址的发现及其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的学术意义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》,2002年,第3期。
  [56]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等:《河南灵宝西坡遗址105号仰韶文化房址》,《文物》,2003年,第8期。
  [57]葛剑雄:《质疑“国家级”公祭黄帝》,《南风窗》,2003年,第8期。
  [58]葛剑雄:《“国家级”公祭黄帝于法无据》,《南方周末》,2004年4月8日。
  [59]《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发现一座仰韶文化中期特大房址》,《考古》,2005年,第3期。
  [60]张岂之:《心祭重于形祭》,《华夏文化》,2005年,第1期。
  [61] 洪成玉:《祭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》,《华夏文化》,2005年,第2期。
  [62]《三秦都市报》,2006年8月13日。
  [63] 费孝通等著:《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》论文集,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,1989年。
  [64]《黄帝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》,陕西人民出版社,2001年。

黄帝祭祀研究/何炳武主编.-西安:陕西人民出版社,2009.03

您是第 位访客!